新型内窥镜医疗器械技术发展及市场现状
内镜又称内窥镜,上世纪末进入中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被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系统、军事领域、航空航天领域、考古领域、水下作业领域、市政环卫领域以及医学领域等多学科领域。目前正迎来了高速发展期,我国内镜相关生产企业已超过200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内镜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缺乏规范标准,不但产品名称都没有统一,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甚至来源于同一国家同一类型产品,市场价格相差悬殊数倍甚至更高。
新型内窥镜医疗器械产品
随着光导纤维技术和数字微电子技术的日趋成熟,内窥镜已成为世界医械行业中增长最快的一个大类产品。
因为拥有庞大的人口数量,中国对于很多国际医疗器械巨头来说都存在着难以抗拒的诱惑。
欧盟经济分析师预测,新型内窥镜将成为今明两年增长最快的医械产品,而新型内窥镜重要销售市场将从日趋饱和的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向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工业国和拉丁美洲市场过渡。在发达国家,医疗设备与器械产业和制药业的产值比为1∶1.9。而在中国,这个比率仅为1∶5。近几年来,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市场发展速度极快,其内窥镜进口量增速高于其他市场;数据显示,2000年拉美国家的内窥镜进口金额只有2650万美元,至2005年这一数字已快速上升为1亿美元。
据西方经济分析师预测,今年拉美国家对柔性内窥镜类产品的进口数量将比去年增长9.8%,中国、印度和中东阿拉伯国家的需求量也十分巨大。因为以光导纤维为主的柔性内窥镜即将取代从前医院普遍使用的刚性内窥镜,可以肯定,柔性内窥镜将日益成为医生不可或缺的重要诊断设备。经济分析师预测今年全球柔性内窥镜产品总销售额有望突破100亿美元。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新兴的健康产业,由于发展不久,其不论是产能上还是研发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我国现在医疗器械与药品的消费比例差不多为1:10,但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1:1,由此可见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还存在着多大的缺口,现在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只占国内总量的六成左右,大多数产品都依赖于进口。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万国牌”尽显市面,而国产货在自家门口却面临尴尬。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不难发现,如今医院里所用的高端医疗器械几乎是“洋货的天下”。
其主要原因有二点,第一,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缺乏新品开发投入资金。在国外,医疗器械新品开发投入的资金一般占到销售额的10%左右,而我国只占1%左右。另外,进口仪器投资虽大,但收回成本快,后期效益可观。目前,在医院实行双重收费标准的不仅有核磁共振、CT、内窥镜,像进口呼吸器、高频电刀等,也都是洋玩意儿的收费超过本国产品。
现在医疗器械开始进入无创伤或微创伤的时代,一些微型化、智能化的医疗器械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微创手术器械包括各种专科器械,如内窥镜、自动缝合器、微创整容器械等等.使用内窥镜的微创手术以其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康复快等优势,备受医患双方的青睐。目前已经成为消化、呼吸、泌尿、耳鼻喉科等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不可缺少的工具。
我国的内镜技术发展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2010年我国内窥镜行业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4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25%。行业利润总额近14亿,同比增长约6%。虽然我国的内镜诊疗水平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在设备市场上,国内的内窥镜市场约七成一直为国外品牌所垄断,从应用来看,国外高端品牌主要应用于胃镜、输卵管、尿道、小肠镜、支气管等专业医疗中。而在耳鼻喉等治疗中,国内医院、门诊等主要采用性价比更高的国内产品,如同三维、医光、成运等品牌。
我国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有七成都是从国外进口,而它们也垄断了全球绝大多数的市场。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还没有形成标志性产品、核心竞争力、国际化品牌。另一个格局就是以劳动密集型且技术含量不高的传统型医疗器械产品逐渐从欧美发达国家向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如一次性的手术手套、一次性注射器等等,这些主要向亚洲国家转移,如中国和印度,当然日本不在其中。有专家戏言:“只有棉花、纱布可能在国际上有自己的品牌”。
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医疗器械整体竞争力,也关系到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我国现在有县级以上的医院16000家左右,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占到全国医疗机构总数的7%,然而它却承担着全国近60%的诊疗数量
从保护和发展民族医疗器械产业的角度出发,建议包括医疗卫生部门在内的相关部门对国产医疗器械多一分信任,多一份支持。同时联合医疗机构,通过其临床资源对技术不断进行改进和实践,并快速实现产业化,从而打破国外企业在内窥镜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提升竞争能力。 |